拓宽致富增收路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见闻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亭荣翻开了一本关于日光温室大棚的资料,从此他和温室大棚结缘,他按照资料中的内容开始修建日光温室。
“当时盖大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用的草毡还是我用麦草自己编出来的,相当辛苦。”那时的王亭荣苦并快乐着。
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棚长出来了绿油油的蔬菜,王亭容信心十足。第二年、第三年蔬菜大棚越建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为提升设施蔬菜基地产业发展水平,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增加村民收入,王亭荣组织其他村民成立了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都兰县香日德镇素有“柴达木粮仓”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业发展,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在香日德镇下柴源村诞生了。
在合作社里,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片银色海洋。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茄子、黄瓜挂满枝头。大棚外,露天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西兰花、菜瓜、莴笋争相吸收着温暖的阳光。
上柴源村村民马红花在大棚里一手将黄瓜摘下,一手整齐的放进纸盒中,熟练且迅速。“合作社在家门口,在这里打工,不仅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家里多了一份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挣上四五千块钱。”马红花说。
像马红花一样在合作社里打工的人有很多,据王亭荣介绍,目前在合作社里打工的临时工人就有120多人,长期工人有50多人。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本着“致富不忘乡邻、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积极带动村民致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自愿入股”的方式,秉承参与就分红的方针,通过基本工资加效益分红的模式,吸纳香日德镇下柴源村周边缺技术、缺劳力人员务工,并帮助农户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自2010年成立至2020年底,累计支付劳务费1700余万元,从2015年开始成员分红,至2020年底累计成员分红201.3万元。
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并引领其他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下柴源村、下柴开村、上柴开村扶贫资金各21.75万元陆续入股合作社,至2020年底为三个村扶贫分红累计26.1万元;2019年4月,下柴源村村集体资金60万元入股合作社,至2020年底产业分红累计9.6万元。
如今,合作社在王亭荣的带领下,规模越来越大,合作社种植有茄子、黄瓜、辣椒、丝瓜等35种果蔬。2020年设施产量达1300吨左右,露天产量达300吨左右,其中销往格尔木600吨、西宁60吨、都兰县940吨。这里逐渐成为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全州绿色农产品输出阵地。
在香日德镇柴源蔬菜批发部人来人往,前来选购果蔬的群众络绎不绝。“我们的瓜果蔬菜大部分都来自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每天摘一次给我们送一次,特别新鲜,大家也特别的喜欢。”柴源蔬菜批发部负责人王亭存说。
合作社果蔬销往格尔木和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本地市场的打造,为本地及周边群众提供了新鲜廉价的优质蔬菜。
从1999年自学修建温室大棚,再到2010年成立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王亭荣的产业布局越来越细,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截至2021年1月,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54亩,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现有大棚132栋,500吨蔬菜保鲜库一座,露天蔬菜种植30公顷。2020年生产各类蔬菜1600吨,销售收入420万元。
王亭荣对合作社的未来发展规划信心满满,这位致富带头人心里又一幅蓝图在谋划着,“目前,我们合作社有甘蓝、莴笋、青菜等6个品种获得国家绿色认证,下一步我们还是以做精做强为主,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加蔬菜绿色认证的种类,带动周边更多的老百姓,助力乡村振兴。”王亭荣说。
转自柴达木日报 记者 林晓明 李淑娟 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