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寿 @ 10-02 03:30:53   合作社新闻   0/12989

王亭荣的生意经

转自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3月29日,都兰县香日德镇下柴源村村口3公顷的耕地上,王亭荣和合作社社员正忙着翻整土地,他们打算在这里种菜。


“前几天刚接到一个甘肃老板120万元的青菜订单。这不,趁着天气好带着大家出来干活。”王亭荣停下手中的活,兴奋地说。


王亭荣是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穿着朴素,黝黑的皮肤,一个典型的庄稼汉,但是他们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年收入达到400万元。


“这块地打算做露天蔬菜种植试点,大棚种植带动的人数有限。”合作社目前与下柴源村及周边村子60多名村民签订长期劳务合同,每年这些人的工资就200多万元,还不算入股的分红。


下柴源村村民杜占花已经在合作社干了好几年了。“去年秋天合作社效益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全勤工资加入股分红可以拿8000块,比得上自己种地一年的收入。”杜占花说。


“我也是庄稼人出生,懂得不多,所以要多学,多转变,不断创新,才能和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王亭荣说,从刚开始流转土地带动农户增收,到2010年成立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改革和人员绩效考核,再加上今年试点的3公顷露天蔬菜种植,合作社产业布局越来越精细,辐射带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老王总是搞些和大家不一样的,比如,2017年正当合作社种植的黄瓜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时,王亭荣却在第二年把黄瓜换成了大家都不熟悉的“洋茄子”——布利塔长茄。村里有些人不理解老王的做法。“刚开始大家都以为老王在整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当第二年黄瓜从2块7降到3毛后,合作社没有亏损,大家都夸老王有想法。”下柴源村党支部书记梁荣先说。


其实,王亭荣这些“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是他2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1999年的秋天,王亭荣一次偶然间得到一本关于日光温室的书。正是这本书让他和大棚结缘,他按照书上的方法修建了村子里第一个大棚。


“当时盖大棚差不多花了4个多月时间,用的草毡还是我用麦草自己做出来的,相当辛苦。”老王坦言道。


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后,第二年,信心十足的老王和同村的白成贵、王宾停合伙,筹集13万元扩大种植规模,年底建成了19栋土木结构的温室大棚。


好事多磨。2002年由于面积和品种突然增加,再加上技术缺乏,销路不畅,大棚里种的油菜囤积在棚里卖不出去,亏损十分严重。


一些失败的经历并没有阻挡他想要通过温室大棚致富的梦想。缺乏技术,就找农牧局专家指导;缺乏资金,就和乡镇上领导申请贴息贷款;销路不通,就东看看西跑跑,观摩学习取经……


如今,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王亭荣的“花式”大棚生意经的指导下,规模越来越大,合作社种植有布利塔长茄、航椒、生菜、西瓜、油桃等36种果蔬,建有412栋日光温室、160栋钢架大棚及一座可容纳500吨蔬菜的保鲜库。仅在去年一年,毛收入达460万元,纯收入150万元,为入股的下柴源村分红4.6万元。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