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转自海西州政府网站 |
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效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全州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目前,全州共有合作社774家,成员总数38118名(包括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74家,成员25516名)。按行业划分,从事种植业68家、林业176家、畜牧业493家、渔业7家、服务业10家、其他行业20家。按发展模式划分,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合作社+农牧户),以乌兰县蒙方民族用品有限公司组织合作社成员发展养殖业为例,合作社成员生产驼毛、山羊绒、羊毛、牛毛,公司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并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制成高、中档驼绒被和防寒服及毛毡等绒毛制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2018年预计实现收入191万元,成员年均收入14833元,较上年增长15.67%。专业大户领办型(合作社+农户),以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由具有种养技术、生产和供应农畜产品营销能力的专业户牵头领办,吸引周边农牧户参与。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548亩,种植标准温室大棚412座,钢架拱棚160座,种植露天蔬菜160亩。2018年预计实现收入150万元,成员年均收入27272元,较上年增长24%。社企联姻型(企业+合作社),以乌兰县为例,推出“企业引领、依托一产、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产销联动、接二连三”的社企联姻模式,通过巴里河滩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与州级龙头企业吉仁生态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牲畜草场整合、订单收购的共同经营方式,依托吉仁公司技术优势、养殖基地和北京“青海之窗”网络销售平台优势,发挥“茶卡羊”品牌效应,形成产、加、销一体的畜牧业经营体系。股份合作型(合作社+草场经营权+牲畜),以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例,按照村为单位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牧户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折价入股,实行劳动力按专业分工,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目前,合作社入股可利用草场11.3万亩,入股各类牲畜1.36万头(只),社员参社入股率100%。2018年预计实现收入431万元,成员年均收入18448元,较上年增长5%。联合发展型(合作社+合作社),以天峻玉舟和都兰查汗西里联合社设立联合社滚动发展基金为例,注入资金963万元,通过订单销售和建立销售网点,实现畜产品统一销售。目前,两家联合社入社牧户883户,整合草场756.81万亩,整合牲畜18475头(只),整合率分别为71.6%、83.3%、78.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海西州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将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特色企业集聚,推动农牧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全州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增添动力,但在合作社运营中仍存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等一些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不足。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偏小、效益偏低、功能单一,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不强,没有稳定的市场或通畅的销售渠道,极大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如部分牛羊养殖合作社牛羊养殖规模偏小,农畜产品除自产、自销外,主要依靠外来商贩销售,存在随意开价与砍价现象。跨省销售虽然价格高,但达不到供应商所需的规模,难以形成订单销售,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扶持服务不够。涉农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资金、项目、用地、税费等政策扶持和信息通信、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在合作社发展方面省州均有扶持项目而市县级地方财政支持有限。同时,农牧民主要以土地、牲畜或实物入股,缺少有效抵押物,信贷门槛较高,申请手续繁琐,融资困难,且自行承担市场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合作社贷款、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抵押物为县城以上的具有国有土地出让权的房产(宾馆等)或按照贷款数量由公职人员担保,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多数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三是内部管理不规范。部分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和建立内控系统,还有部分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财务没有及时公开,都是以口头形式进行告知;已建账核算的合作社,资金收入和支出没有固定人员做账,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产品销售、成员账户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合作社成立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土地草场流转中,农牧户借租、中途退租、口头约定流转等易引发纠纷。目前规范建账的合作社351家,仅占全州合作社总数的45%。四是管理技术人才匮乏。大多数合作社的领办者、参与者是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某个方面有专长,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目前,在全州58个合作社调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5人,占总数的8.62%,知识技术水平的欠缺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五是产品竞争能力弱。大多数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品牌意识差,有些合作社缺乏对注册商标、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方面的认识,多数合作社没有自己的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产品注册商标,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目前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只有77家,只占合作社总数的10%。特别是枸杞种植合作社注册有柴达木、柴杞、诺木洪、都兰红等商标,品牌多而杂乱、认识度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柴达木枸杞”品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坚持立足州情实际,继续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农牧民合作社运行机制,加快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办社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市场效应,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发展合作社的好处,提高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广借鉴各地好的典型经验,更好为全州合作社提供指导。二是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对产业基础良好、机构比较健全、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作用发挥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在资金贷款、信息共享、技术推广、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三是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新机制,建立人才支撑长效机制,加强对合作社的服务指导。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进入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吸引科研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办领办合作社。四是支持合作社注册农畜产品商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鼓励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支持合作社应用农牧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完善农畜产品预警信息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不断拓展营销市场。 |